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我与萧君相知相交已久。这些年间,他对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文化推广的热诚不悔,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多重身份的『艺术人』
在我眼中,萧晖荣教授是一位情感真挚、多才多艺之人。首先,他是位极热爱中国画艺术,并且造诣颇深的画家。他从一九八四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就一直有作品入选每届美展,二零零三年冬代表香港出席全国美术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并多次受邀参加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知名艺术机构收藏。他在艺术实践方面的坚持、探索和超越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他又是一位热心文化交流和艺术推广的活动家。从『文革』期间开始直到现在,他和艺术界及许多知名的已故前辈艺术家,比如吴作人(一九零八至一九九七)、刘海粟(一八九六至一九九四)、陆俨少(一九零九至一九九三)、朱屺瞻(一八九二至一九九六)、谢之光(一九零零至一九七六)、唐云(一九一零至一九九三)、赖少其(一九一五至二零零零)、周昌谷(一九二九至一九八六)、黄幻吾(一九零六至一九八五)、黎雄才(一九一零至二零零一)、杨善深(一九一三至二零零四)、宋文治(一九一九至一九九九)等交往颇深。与当代学者王蒙(一九三四年出生)、黄苗子(一九一三年出生)、饶宗颐(一九一七年出生),艺术家如黄永玉(一九二四年出生)、程十发(一九二一年出生)、白雪石(一九一五年出生)和杨之光(一九三零年出生)等及同辈艺术家都建立深厚感情。他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美术界的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移居香港后,更是致力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宣传香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为增强港人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香港回归的那段时间,我曾率领美术家协会几次到港澳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萧君以极大的热情接待我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些接触频繁的日子,他总是神采飞扬,雄心万丈,对文化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这深深地感染了同样投身于文化工作的我。
再次,萧君又是位颇成功的文化企业家。他到港后创办了在港澳及东南亚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香港艺苑』,为弘扬优秀艺术传统、推动当今艺术创作做出了贡献。二零零零年,他又创办了『中国艺苑集团』,逐步实现着他的艺术推广梦。
最后,我认识的萧君还是一位倾心于艺术史研究的学者。他成长于『文革』的动荡时代,所以因为历史原因而无法就学于任何高等艺术院校。但他博览众长,转益多师,刻苦自学,不但成为了卓有成就的画家,而且在专题艺术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撰写的艺术史研究文章《众芳摇落独暄妍——探寻中国绘画史上梅的历程》总结了自己对中国画中梅花题材的认识,颇有见地。二零零三年,他被西安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二零零四年,他又被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并受邀在浙江大学举办题为『海派的形成与发展』的讲座,客观地分析了殖民地文化、半殖民地文化和中国文化对艺术的影响,肯定中国艺术家要坚定其中国文化立场,受到了师生好评。这些都表明了学术界对萧君的努力和成就的肯定。
故此,我认为,『多重身份』乃萧君最大的特色,也是他独特的成就。这使他不同于单纯艺术家、艺术史家或纯粹收藏家,而为艺坛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前辈为师 获益良多
诚然,萧君的艺术发展之路有迹可寻。他是从与画坛前辈接触和艺术推广活动中学习,在与艺术家的交往过程中耳濡目染,吸收了不少宝贵的艺术养分。一九八四年夏天,比萧晖荣年长五十多岁的笔墨知己朱屺瞻撰文《萧晖荣的艺术》中写道:『我生平得力于交之处甚多,而萧君亦然。他尝为探绘事之奥而走遍大江南北,广交师友,他为人谦恭知礼,勤奋用功,被画坛诸多前辈所赞赏,晖荣每次造访,画友们都乐意为他而挥毫,这正是他学习的机会。他素性好学,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对他创作有用的东西尽收胸中,他对不少画家的用笔用墨以及妙诀,都详尽了解,这样地博收诸师教益,对晖荣来说则胜过特定的师承。我认为,没有特定的师承,有其好处,可以少些门户之见,较能随意发挥。』
一九八二年,在移居香港后的翌年,三十六岁的萧晖荣得到前辈黄幻吾、周昌谷的赏识,在香港大会堂和美国图书馆举行三人联展,画展反应不俗,他的作品开始为香港同胞所认识,并广获好评。张大千先生以『书画家』题字相赠,可见前辈画家对萧君之器重。
大幅鉅 尽显豪情
二零零四年三月,萧君应邀到钓鱼台国宾馆作画,他是首位被邀请的香港艺术家。那时他创作的是鉅幅大画,我喜爱他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坚持、大胆、创新、生动等兼而有之。
在这次萧君的巡回展览和画集中有不少大幅鉅:有丈八匹的《松梅颂》、丈二匹的《万玉生辉》,三屏八尺合而为一的《老红图》,有六尺整纸挥写难度较高的冷金笺和红底洒金笺创作的《香海清》和《喜春》,及传统的四条屏《梅苑四色》及《梅友图》等,令人叹为观止。喜欢创作鉅幅及组画作品,并能连续两三个月在同一件作品上一直纵深下功夫,是他的性格使然。每次和他接触,他总是精神奕奕,乐观自信,刻苦坚持、情感真挚,这些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慷慨、澎湃激情和纠纠雄心是创作大幅鉅的原动力,而他的独特个性往往在大组画中表露无遗。
钟情梅花 屡有佳作
萧君擅长绘花卉、山水,亦作人物,尤喜画梅花。他从一九八二年就已开始创作梅花手卷,而且朱屺瞻、孙星阁(一八九七至一九九六)、饶宗颐、黄苗子、白雪石等十多位艺坛前辈为其题字,称赞不绝。杨善深题曰:『晖荣仁兄客居香海,尤勤于作画,此小梅花卷之用笔构图,超迈入古而有新意,裴然可观也。』赖少其则写:『画梅各有不同,亦有各家各种画法。王冕与冬心先生最有性格,但墨梅最好,红梅最难,因容易俗气。晖荣先生此帧,画得颇有生气,极难得。』二十多年前萧君绘的梅花已别开生面,经过二十年来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地反复揣摩,每年冒寒走遍江南梅山写生,认真探索绘画的技法。同时又深入研究传统绘画梅花的历程和梅花诗词,从方方面面去丰富其梅花作品的艺术和文学内涵。萧君每次创作均要与古人较量,一直不以眼前成就为满足,永不休战,能大成者,非有此志不可,此应是萧君进步之座右铭也。
在谈到梅花的创作时,萧君强调:『自然中的梅具有那么多种类的美态,意喻中的梅又被赋予了那么丰富的内涵。我理想中描绘梅的画卷应该是让观者能「闻」到它自然的清香,能「触」到它不屈的傲骨,能融入它的生命。』萧君的作品,正是其理论的最佳佐证。他的梅花图往往是繁花累累,看似密不透风,却不经意地留下了『气孔』。在二零零四年所作的《春风万里图》的题跋中,他为自己喜作繁花写下脚注:『今之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祖国繁荣安定,处处喜气洋洋,以传统之水墨梅花恐未能形容,余以多色并茂写之以赞昌盛之景也,见团结之力量也。』
书法入画 力透纸背
刘大为
二零零五年仲夏于北京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