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

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兰亭七子张继:繁花深处是恬斋


 一  

  九楼的露台上,阳光很好。

  几架葡萄,一幅秋千,静静地立在初春的微风里。

  张继踮起脚尖,一边伸手整理他的葡萄藤,一边轻声和我们聊着。

  “这里视野开阔,周围的体育场馆都能看到。秋天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聊天,随手就可以摘颗葡萄吃……”

  黑色休闲夹克,红毛衫,牛仔裤,眼前的张继,英武中携着洒脱,帅气中透着随意。

  风荷借坐在张家的秋千上,近距离感受着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书坛大家的天然和质朴。

  13岁举办个人画展,23岁举办个人书法展,29岁开始,连获五、六、七届国展全国最高奖,37岁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41岁成为全国第一位特招入伍的书法家,44岁入围中国书坛首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亮点频出,精彩不断,似乎命运之神总在他身边相佑,繁花锦簇着他年轻的道路,从一个高度迅捷地向另一个高度跨越,在当代书坛,他是一个奇迹。

  来访之前风荷对“张继”这个名字背后的人物有个大概的估量,但一见之下才发觉全盘错位。名人大家那种惯有的优越感、俯瞰般的目光、卓然不群的华贵气,张继一概没有。真诚,淳朴,坦荡且洒脱,他热忱地平视着你,就像是儿时的好朋友。

  二

  四融斋的会客厅里,一幅“密章法”隶书作品,煞是抢眼。一眼望去,或浓或淡跌宕莫测的墨色匝匝实实,涵天接地。疏淡处云烟升腾,密实处峭岩林立,一线细细的留白仿若山间弯弯的小路,一抹浅浅的枯笔好似夜路中一盏闪烁的灯火~~~在这种最紧密的章法结构中,仍然巧妙地为气息流动预备出足够的空间,整幅作品给人一种涌动不息的生命气象。

  在张继个性独彰的艺术语言面前,在作品极富时代意味的视觉冲击之下,你不得不震撼、不能不惊艳。正如李松先生所言,张继的“个性书风在当代独步,将其作品挂于展厅,无须逐一寻索,环顾可得。”

  “化碑于简,求趣由心”——从张继的习隶之路中,我们能触摸到他坚执的信念、稳健的脚步与超人的心智。

  “我喜欢隶书,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小时候最先接触的就是隶书。”他说。

  从懵懂顽童开始,小张继所过之处总是留有字迹——走哪儿写哪儿;上小学时受老师影响,张继就爱上了“蚕头雁尾”的隶书,及至后来得到平生第一本字帖《曹全碑》,他对隶书的钟爱是发乎于心的,他的苦思、摸索、顿悟,也更多地放在了隶书上。

  从早年作隶的“字正笔实”,到后来受时风影响轻取碑简皮毛,了失内涵,以至转向清人之隶“求经”……在传统和时代、法度和个性间,张继一直在苦苦探索。孰多孰寡?利乎弊乎?他曾十分困惑,也曾一度迷茫。然而,张继就是张继,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审美追求,在无数的观察,思索,求证,践行中,他的目光渐次明朗,方法论逐步清晰——化碑于简、以简融碑,意写碑帖、取我所用。在用笔、结体、墨色和章法中,处处包涵着矛盾和统一的对立和转化:纵横捭阖然皆成雅趣,落差频仍但归于和谐,故品读起来极富哲学意味。张继隶书独具面貌的线条语言逐渐彰显出强劲的个人风格:“不求怪诞、不事严整、发展古法、追随时代、心悟雅趣、抒发情性”,这是他至今仍在追寻的目标,并不断地向这个目标的纵深处行进着。

  他说,“书法是我今生至爱。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书法的忠实信徒。”

  三

  公元2007年10月28日,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于浙江绍兴开幕,再现“曲水流觞”之永和盛景。当代书坛精英云集,围坐在九曲溪水旁,席芳草,镜清流,览卉物,观鱼鸟,怀古思幽,诗书相发。

  水流迂回,流觞容与。

  这样大型的文化拟古活动,夹杂着时代特有的繁华,在无数闪光灯和麦克风的包围中,进行着。

  位列七子之四的张继,身着蓝色晋服端坐,习惯性地微锁浓眉,显得十分沉静。

  “兰渚雅集多,群贤拟永和。

  不经觞流急,临水怯吟歌。”

  张继此诗一出,同道们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他的谦和、散淡,他的坦诚、自信,在诗句中一览无余。

  “骄傲?我从来没有过。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骄傲的资本。”张继这样说。

  学校毕业刚踏入社会不久,24岁的张继就为自己取了“四融”的斋号,把“诗书画印”同修并融作为激励自己的目标,尽管这目标十分宏大。以坚实的文化底蕴做保障,以综合的艺术修养做滋补,这是他与精品的结缘之道。

  汲取,吸收,整合,化育,游于四艺,广采博取,积厚而台高,向艺之道没有捷径可走,张继也不例外。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一年的他又考取了大专,大专毕业,再考取本科,短期学习,长期培训……他没有停止过求学的脚步。今年又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同时他又在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里继续充电……怪不得提起自己走过的道路,张继总感叹说:“其实我的每一步都很缓慢!”但,他的每一步都很扎实。

  在张继的《五律·狂笔感怀》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

  “兴致逐狂笔,差疵见颖端。

  面因名姓愧,心为胆知酸。

  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

  比贤当自励,佳境在崇峦。”

  “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感于斯言!

  以张继刚刚四十出头的年纪,在当代书坛站到这样的高度,他仍置名利于身外,冷静地评价和审视自己,把目光朝向自己的困惑和缺虚。正是在不断的蜕变和淘洗中,他的技艺和品藻才得以同步精进。

  

  张继画作不多,却一出手就独占风光——从书多年后他重拾画笔,选择了海底世界作为自己独特的视野,自此,观鱼成为他的常课。

  “我发现鱼也是有感情的,能通人性。”张继说。四融斋客厅的热带鱼缸里,鱼群悠然游弋,一只丑陋的清道夫贴在前玻璃正中,把难看的腹部正对着观众。

  张继说,这条鱼呆在这里挺难看,但我不敢动它。以前有次用夹子逮它,它被吓得惊慌失措,认为那个地方不允许它待,于是它就再也不去那里贴着了,而是换到这里,真是聪明极了。还有这些红色的鱼,我时常逗逗它们,喂喂它们,把它们当朋友,后来我回家一进门,它们就都簇拥到这边,就像欢迎我一样!

  鱼群,水流,以及折射入水的光线,繁复且神秘,陌生而具象的生命律动给张继胸中澎湃的激情展开了充裕的空间。在他疏远了许久的画笔下,鱼群从容悠游,无视悲喜;光线透过海面,寥无声息,明暗交错中,一切安详又繁盛。

  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红尘被关在画外。

  这同时又是一个旺盛的世界,生命率真成长,心灵往来无羁。

  每一幅画都没有标题,他把它们叫做海底世界系列。

  这寂静又旺盛的海底,不正是张继内心深处的映照么?

  自喧嚣回归寂静,将繁冗化为简约,始终保留着一片安然的精神家园,从来不曾把理想迷失、把自己迷失。

  “惶于闹市,乐在恬斋。”张继这样概括自己。这与范曾先生的一番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和书法本质上不是表演艺术,创作时不需要旁边的赞叹和掌声,它们需要宁寂和空旷的心灵。”

  当我们惊异于他个性张扬又法度谨严、极具视觉冲击又遍布心灵体验的艺术表现的时候,可曾想到,他游离出层层繁华破壳剥茧般不断超越的成长,源于那颗致虚守静的真心。

  内心深处,张继永远是那个十三岁的少年,自从遭遇了艺术,那份发自天性的执着与纯粹,就再也没有更改。

  繁花似锦,他从容穿越,向着自己的方向,一路行走,一路成长。

  他是一个奇迹,更是一种必然。

google spy apps turbofish.com top spy apps for android
wife cheaters riaservicesblog.net married men cheat
cure for hiv jasonfollas.com symptoms hiv
my wife cheated now what open women who cheat with married men
spy for android turbofish.com download spy

时间:2014/1/4 9:45:52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