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

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艺术批评:谈问题还是比学问


  在西方,知识的目的第一是探求真理,第二是创造物质财富。在中国,第一是学而优则仕,进入“庙堂之高”,越高越好;第二是文化装饰,越博大精深装饰性越强。总之,与探求真理和创造物质财富关系甚远。这一差别典型地体现在辩论上:西方的辩论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辩论双方不论谁对谁错,都推进了对事物的认识;中国的辩论是一个求胜的过程,知识竞赛与乏知羞辱成为取胜手段。

  艺术批评首先是对艺术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其次是对批评本身和批评方法的反省和优化。本文就属于后者。在艺术圈,批评的问题几乎是一个不断的话题,有对批评整体水平的评价,有对过度阐释的指责,有对给钱就捧的不满,有各种转向说和方法论探讨。本文讨论的问题,也存在很长时间了,但引爆是在去年于西安美术馆召开的第六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青年艺术批评家杜曦云和段君的发言,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批评了当代艺术批评中常见的,甚至是流行了,假大空玄的文章,其中包括自我反省。

  说到底,这是一个知识观的问题,这种知识观暗中指使批评写作,也指使批评阅读,二者一明一暗,一唱一和,互相依存,就像演员和观众。尽管读者经常抱怨文章艰涩难懂,但最终会认为自己是水平低,由衷敬佩作者学识渊博。写的不求真,求博大精深;读的也不求真,期待学识渊博,从而使自己度有所得,提升自我文化装饰能力。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用对方能懂的话把问题讲清楚,对方非常愤怒。因为我把复杂的文化装饰变成了简单的问题,从而使对方感到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的耻辱。

  这种求胜不求真的知识观经典亮相就是知识竞赛,胜者获奖。这符合“知识就是力量”吗?知道多能增加力量吗?知道少能削弱力量吗?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不同的物质,无序地放在一起,叫什么?学生困惑。我说叫垃圾对吗?学生无异议。我又问:不同的知识无序地放在一起是知识垃圾对吗?学生点头。我继续问:存放无序物质的容器叫垃圾桶对吗?那么存放无序知识的脑子呢?所谓知识竞赛就是N个知识垃圾桶的表演,把学生的头脑变成知识垃圾桶并引以为荣。他们成为作者会像知识竞赛那样炫耀这些知识,成为受众的时候会用知识含量作为评价标准。

  回到艺术批评上,作者和受众属于同一语言共同体、知识共同体、兴趣共同体、问题共同体、知识观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不应当只抱怨批评家,提高艺术批评需要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共同努力和进步。(王小箭)

treatment of hiv/aids jasonfollas.com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aids
abortion by aspiration open how to have an abortion
chlamydia symptoms for men link stds symptoms
the history of aids site aids in africa

时间:2013/12/31 11:20:28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