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

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笔韵高古 画尽意存 传神写照 别开一派 ——黄全昌先生绘画艺术的美学解读

神彩俊朗笔韵高古的线描大家——黄全昌先生

夫中国绘画之起源,始于线条。中华绘画艺术最早的文化遗存见于祖国的大山岩壁之上。考古发现,我国江苏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它们的创作年代始于史前时代、新石器青铜时代、晚至商周时期,为中华绘画之开源。这些岩画作品以其古朴的风貌,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强。所绘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土地、造物神以及天体的崇拜意识,是中国早期绘画艺术的起源

这种以线条为艺术表现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各自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貌。中国绘画艺术,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其表现物象基本形式是线条。谈到绘画艺术的线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华文化史和美术史独有的文化传承瑰宝,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的“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即“十八描”线描造型艺术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渊远流长,上溯先秦,初见端倪;至于汉晋,渐趋成熟;及至六朝,绚烂之极,产生了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等卓然大家。故有顾恺之首创高古游丝描,其“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绘人物,造型技法自成一体。及至盛唐,群星璀璨,大家辈出,涌现出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等垂范青史的画坛巨匠。其后两宋的李公麟、张择端、梁楷;明清时期的唐寅、仇英、陈洪绶、任伯年等都能异军崛起,卓绝一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凡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绘画艺术大师,无不有着高超的线描技法,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他们以如华丹青推陈出新,以丰富的创造推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不断升华和发展。时至当代,放眼当今画坛,能够驾轻就熟运用线条并有所创者,为当代中国线描绘画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有所创造和贡献,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开一派先河,并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彩墨色者,黄全昌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昌先生的连环画作品就不断问世,“70年代受画坛风潮影响,在成语故事《披荆斩棘》的创作中,他笔下就已经流露出一种略有变形的装饰性趣味;在其随后的创作中,这种装饰性趣味愈发突出,人物塑造的夸张变形也愈发明显。”(引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打渔杀家》介绍)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连环画艺术风行一时,陪伴着50后、60后、70后出生的人们度过了一段连环画文学和艺术鉴赏的美好时光。197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因任务需要点题要出版一本《铁人王进喜》的连环画,当时出版紧急,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140多幅的作品,刘旦宅、韩敏、黄全昌临急受命,承担了创作任务。也因为创作这本连环画,全昌先生画连环画手快为业界公认,其后的佳作不断问世使其在业内享有一定名度。1979年,鉴于全昌先生的出色艺术才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调入社里创作室工作。在创作《三国故事(上下)》、《水浒故事(上下)》连环画时,北京人美出版社组织了戴敦邦、徐有武、陈惠冠、施大畏、韩硕、方瑶民、黄全昌等连环画大家精心绘制。两本连环画里面涉及十几个故事,通过画家风格各异,画风多样的绘画艺术,能很好地表现出古典名著的精神风貌。在今天看来,该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可载入连环画史册。在回顾创作于1983连环画作品《打杀家》,全昌先生谈起该作品创作起因是缘于观看京剧折子戏萧恩携女渡湖去杀家一段:舞台上空无一物,全由演员演绎一对父女飘荡湖面、英雄末路的苍凉,油然而生不堪官绅欺压的悲愤。先生感慨于此而创作了此题材的连环画。该作品1986年获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三等奖,“其逐渐成熟的创作风格在《打渔杀家》等作品中得到更为恣意的施展和张扬”。

中国绘画的一枝连环画经过19世纪下叶到20世纪的历史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初期的稚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熟,创作技法丰富多样,较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这当中,黄全昌先生的绘画特色,以其“高古的气息、刚劲的线描、夸张的造型、严谨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别立一家” 其连环画作品《海瑞罢官》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打渔杀家》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西游记》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套书一等奖、《看钱奴》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连环画集》套书二等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连环画集》获一九九一年全国美术图书评奖银牌奖,《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连环画集》获首届(1980-1990)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银奖。如此成就不仅为他的绘画艺术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在中国连环画艺术创作七、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得如此多项桂冠和成就者,放眼画坛,亦如星汉之皓月,连坛之翘楚。

黄全昌,1937年生,浙江镇海人,著名画家,自学出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上海书画院特聘画师、上海百草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及海外美展,入编《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全集》(当代卷)。擅长连环画、插图、中国画创作,连环画主要作品《海瑞罢官》、《打渔杀家》、《西游记》、《小八路》、《小知己》、《一把军用小刀》、《韩非寓言故事选》、《中国成语故事》(二)、《披荆斩棘》、《东周列国故事》、《古人勤学故事》、《看钱奴》、《齐桓称霸》、《管仲拜相》、《三败高俅》、《马隆的“神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三国故事(上下)》(合作)、《水浒故事(上下)》(合作)、《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插图《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洪杨到百姓笑》等。中国画系列代表作品有“三国题材”系列《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云长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等;“三言二拍”系列《施润泽滩阙遇友》、《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春愁》等;“聊斋”系列《画皮》、《阿宝》、《席方平》、《莲香》等;“历史题材”系列《昭君出塞》、《五丈原》、《昆阳大战》、《将相和》等;“古典诗词”系列《早行》、《回乡偶书》、《渭城曲》、《省悟》等;“西游题材”系列《猪八戒背媳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大闹天宫》等;“古典文学”系列《老子出关》、《达摩渡江》、《陆羽品茗》、《钟馗神韵》等。其风格特立,笔意高古,题材广泛,善能多样的绘画作品成为全昌先生中国画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七、八十年代精于连环画绘画创作的连坛翘楚辉煌群体中,随着绘画艺术的社会属性和时代要求的改变,逐步转型创作以大题材、大尺的国画为主。在这个优秀群体中有已故的美术大师刘继卣、王叔晖、程十发、刘旦宅等画坛巨擘,有当代大家贺友直、汪观清、戴敦邦施大畏、韩敏、韩硕、韩伍......等画坛翘楚,他们的绘画艺术都取得了出色成就,在各自的艺术创作领域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盛誉。这种从优秀的连环画艺术大家成长发展为优秀的国画艺术大家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这个结果的取得有其内在必然的原因,同时更缘之于艺术家扎实的线描绘画基础和出色的艺术天赋。笔墨当随时代,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全昌先生古意盎然、注重绘画作品的精神气质和中华文化精神的表达,以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深层思考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传统中国水墨画悄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美术出版刊物、杂志,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拍卖机构,纷纷向其约稿、邀展、邀拍和出版,可见全昌先生的国画艺术逐步引起美术界和社会面的认识、关注和重视。

201210月,江苏省文化厅、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西游记文化节期间,黄全昌先生及作品受邀参加“西游记绘画名家精品展”。他的作品一经亮相便得到各界广泛好评,深受人们喜爱。国画作品《八戒背媳妇》被《苍梧晚报》在重要版面刊登介绍,《西游记文化》杂志也把它作为封面使用和介绍,后被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八戒背媳妇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较好体现了在传统题材绘画表现上的功力,线描勾勒抑扬顿挫,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准确地表现了所绘人物的性格特征。此画以精湛的线条技法为基础,着色着墨不拘泥传统规矩,溶入写意手法,画来得心应手,上纵笔行意,淋漓酣畅,造型粗狂中蕴含精细,把猪八戒的憨厚温和、诙谐有趣、贪图女色力气大,大大咧咧,傻傻乎乎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作品中着力把八戒塑造一个喜剧性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画面的留白是全昌先生特有的风格之一,在此作品中很好的起到了衬托的效果,使整个作品更加突出了主题的表达。同时还用艺术夸张手法将猪八戒有猪的形体特征刻画鲜明,充分体现了作者把猪八戒的人性、神性、猪性完美结合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八戒背媳妇

在其所绘三言二拍古典文学题材的系列作品中,“卖油郎独占花魁”、“施润泽滩阙遇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都是传神之作,能够体现出全昌先生的绘画特色和风貌。“施润泽滩阙遇友”作品的构图,从一个俯视的视角表现画面,使人有一览全貌的酣畅之感。画面中,施润泽往滩阙购买桑叶途中巧遇朱恩,故友相逢分外惊喜,于水乡酒肆把酒叙情,对主人公和衬托性人物刻画以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动作和表情;临水而立的酒店傍边有商船游过,仿佛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店家招展的酒旗衬托出街市的繁华;水面有几只鸭子欢畅的嬉游......,整幅作品画面构图精到,左上角大胆的空间留白,使画面没有半点壅塞之感,让人们对作品的意境产生无限的遐想。大胆的留白是全昌先生鲜明的绘画特色之一,成功而娴熟的技法和构图正是其成功的地方。作者以丰富的构思,贴近文学作品意境的构图,愈加突出了作品的题,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烘托出故友相逢的欢喜气氛。作品运用简洁的线条人物的传神刻画和出色的笔墨润染效果展示了作者的深厚的中国画功力。

三言二拍·施润泽滩阙遇友

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是一部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戏剧性作品卖油郎秦重看到名妓王美娘容颜娇丽,心生爱慕,费尽周折,终于相会。当他了解到王美娘也是从汴京流落到临安的同乡,愈加“触了个乡里之念”。美娘也因看重秦重的性格人品而以身相托。正所谓堪爱豪家多子弟,风流不及卖油人,最后天遂人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昌先生的国画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描绘了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的人文景象和繁荣面貌。作者仿佛以摄影特写的构图法,将繁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着力描绘美娘应召的故事片段,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文学作品深刻提炼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作者以绘画语言很好地描绘了文学作品中其日天气晴明,游人如蚁。街巷绕河,十景塘桃红柳绿,湖内画船箫鼓,往来游玩,观之不足,玩之有馀的场景,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柳永《望海潮》)”南宋都城临安一派繁华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简直是又一个“南宋版”“清明上河图”片段的“特写”。画面中以红绿颜色为主调,很好地烘托了小说中的喜剧效果。画面中刻画了秦重初见美娘的神态“秦重定睛觑之,此女容颜娇丽,体态轻盈,目所未睹,准准的呆了半晌,身子都酥麻了。......”,“女娘上了轿...秦重又得细觑一番...洋洋而去。将秦重对美娘的爱慕神情描绘跃然纸上。整个画面构图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细腻、技法流畅、对原著故事情结的刻画丰富。整幅作品对人物性格和神态刻画传神,画面充满了浓烈生活气息,赋予了作品生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言二拍·卖油郎独占花魁

而在“三国”题材的扇面作品“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中,作者把线条和水墨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章法应用恰到好处,如有神韵的绝妙布局尽显大家风范“三英战吕布”整幅作品构图生动,作品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画面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的殊死战斗为描述对象,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沙场血拼。画面中人物和战马丁字型展开,关羽位居画面正中,手中偃月刀横空出世;张飞与吕布正面相向,丈八蛇矛和方天画戟缠斗相碰;刘备双股宝剑,骑下大白马斜刺三个人围战吕布,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作者还用传神的牢牢抓住马的神韵,刻画出骏马奔腾的气势,烘托了战场的激烈气氛。作者更是注重对人物精神特征的刻画关羽“红面长髯、忠勇有嘉、绝伦逸群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势如奔马”的形象栩栩如生;刘备机权干略,折而不挠,英雄之器焉”呼之欲出;吕布“武艺超卓、万人能敌、英俊潇洒”的气质特征生动活现。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学知识、绘画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古典题材作品刻画美妙绝伦的创造力,使观画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作品忠实于原著,应用作者特有的高古笔意将画面写绘得富于精神和生命。整幅画的线条造型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格的“高古疏体”,意在笔先、笔承高古的艺术特征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线描技法高超把握,成为同题材国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

    有人认为黄全昌先生绘画作品的线条以细匀和简笔取胜其实不然,如果仔细观研究画作,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大有文章,他作品中逸笔草草、极具逸韵的线条是其自创一格的具有高古气息的“减笔”技法,完全有别于一般的“简笔”。这种极富神韵的笔法是对传统“十八描”绘画技法的丰富和创造,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用线艺术历经千年仍然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艺术精髓之所在,并在创造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黄全昌先生绘画的线描造型,不论是连环画也罢或是国画也罢,也是人们一直有所争议的地方批判者黄全昌的线描偷工减料,就好像是简笔画。 有人认为“作品的个性太强,建议走‘群众路线’。” 其实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我们评价一个绘画流派的风格体系,应该从它形成的成熟艺术风格面貌与中国绘画历史脉承的关系来研究、从它的绘画原和绘画技法的优劣特点进行研究,从它的艺术创新对于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和贡献来研究而加以客观中肯的评价。一般说,简笔画的内涵比较浅显,而黄全昌的造型艺术就在这种看似简,实则炉火纯青的“减笔”线描技中得以升华。赞誉者说:“看他的作品,无论人物的骨骼肌肉、还是衣褶服饰,山石衬景,刻画得非常准确,一笔到底,干脆利落,很少涂涂抹抹;同时,他的绘画装饰感也非常强烈,尤其是他所画人物或动物用丰富的构图,都有古代摩崖石刻、汉像砖、现代版画造型的韵致。“黄全昌的线条很细,但绝不柔弱、漂浮,强如钢针,廋骨嶙峋,如锥画铁,凝重遒劲,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舒缓间营造着方的线、折的线,折方中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浓重干涩的线条,使人感受到一种枯古傲气,体会出一种清风亮节,有骨有筋的构成产生了富有强力个性的爆发力。”(引自叶雄先生《连坛孤独的艺术行者——记连环画家黄全昌》一文)中国文人画的线描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块面表现的方式,注重的是神似。传统中国画的神韵体现在线条和笔墨传神写照,而这恰恰是全昌先生绘画艺术的精华所在

全昌先生开创的线描技法独具特色他的线描是在高古游丝描、柳叶、减笔描的基础上融进了中国书法笔法的笔韵变化,经过创新发展而来。师古而不泥,又突出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黄全昌在顾恺之严谨有度的高古游丝描张僧繇“疏体”线描吴道子用线富有写意性的兰叶描南宋梁楷极具逸韵的减笔描基础上,承其衣钵,注重用笔神韵,融会贯通,开创当代高古笔韵疏体”一派。“高古疏体”用线兼有顾恺之高古游丝描的严谨张僧繇“疏体”的神韵、吴道子兰叶描的洒脱梁楷笔简神全的意象精髓,是对高古游丝描、疏体线描和柳叶描技、减笔描法融合创新技法,究其源头属于高古笔韵范畴。

全昌先生的绘画从连环画独创的白描到水墨画用线用墨极富“高古气韵”的“苦涩”探索中,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发展,形成其显著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特色。他的绘画艺术对于当代中国绘画的创新和另辟新径是不言而喻的,其首创的“高古笔韵疏体”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特征:

首先,黄全昌的艺术是对传统美术高古游丝技法的继承和创新,丰富了当代中国绘画的内涵。

杨晓炎先生在《黄全昌的国画》一文中写到:“崔君沛(已故)等老一辈沪上名家在谈到黄全昌以他独特的线条人物变形夸张的风格转入国画,不同凡响。如此有个性的艺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连环画报》执行主编何玉麟先生在“风格高古的线描高手——黄全昌”一文中这样评价:“黄老师将山水画中石头的硬折纹理移植到人物的衣褶上来,根据这个人物性格,勾线硬朗,线条高古、硬涩,线条中有筋骨,结构相呼交错。”,“其个性独特的绘画风格古意盈然,主要是体现出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气质,而且希望这种文人精神和悲怜情怀在现代社会也不会消亡。......

全昌先生的绘画艺术笔意高古而丰富多样,他始终主张艺术家应有历史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艺术之路不应该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有所创造。在这个艰难跋涉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毅力,甚至是“苦涩”的坚守,坚持走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终于别开生面,形成自己风格独特、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他用自己锲而不舍、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自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以来人们归纳的“十八描”之外,开创了笔意高古、线条硬朗简洁、全然一新的“古韵疏体”线描技法,对中华美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当代绘画笔墨和线条的丰富和发展,这恰恰是黄全昌的艺术在今天赫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注重作品的神韵和精神表达,所绘作品传神写照气韵生动。

我国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谢赫的《画品》序中说:“迹有功拙,艺无古今。”它第一次提出了绘画六法,即“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但对于品评作品来说,“气韵生动”才是绘画优劣评价的标准。

“笔意高古,气韵生动”正是全昌先生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一犁春雨先生在“连环画大家黄全昌的线描艺术”一文中这样评价:他的画人物造型古朴、高古。和我们现实中的人物形象相比,黄全昌展现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因此人物造型往往各各不同,良有逸趣。他笔下的刘备,富态高大、慈眉善目,符合传统皇室成员的特点;他笔下的张飞,肚皮夸张,虎背熊腰、虎目虬髯,饮酒时的造型又和汉代壁画中的人物非常相似;他笔下的老渔翁,面皮如同古槐,身材瘦长筋骨;他笔下的年轻女人,纤纤多姿,面貌古雅……。在三国、水浒等人们熟知的人物造型中,他能尊重整个连环画的人物造型,利用他独特的画风,显得独具特色,而又不显得突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风格,还深化了故事的主题还有人评价说:这种独特的高古、苦涩,完全出自于画家内在的孤傲的精神气质。这正是他的画作品可以被人们学习、追随,却无法克隆的原因。中国文化的千古浩然正气造就了黄全昌,黄全昌呕心沥血地艺术探索丰富了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对其艺术贡献中肯的评价

第三、黄全昌的艺术是对中国传统“十八描”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张僧繇“疏体绘画和对梁楷逸笔草草减笔描绘画丰富和发展。

十八描的本质属性是以线条的美感特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张彦远指出张僧繇是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疏体”绘画的鼻祖,从张僧繇的生平和绘画史上对他的评价可知,疏体画从他诞生时起就受到推崇,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疏体绘画所绘人物用笔生动,线条疏简放逸已到了无心自达的境地,流露出简易率性的美。而有宋一代,梁楷的减笔人物画以豪放的笔墨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崭新局面,对明清以至于近现代的人物画均有很大影响。正是以梁楷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使宋代绘画达到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时至今日,黄全昌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其开创的当代“古韵疏体绘画在吸收传统和外来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强化了线条的结构功能,打开了笔画的发展空间当中国美术史真正注意和认识到黄全昌艺术的风貌和对中国画创新发展的贡献和价值时,必将为当代中国画文脉传承和发展的成就而击节称叹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教授罗世平先生在“线描:中国画文脉传承的基石”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线描的数千年文脉传承,从线的蒙学开篇到线的文法集成,一路走来,演绎着中国画的昌盛与繁荣,时至今日,仍是画家推陈出新的活水源头。我们相信,立足于中国文脉传承基石上的现代线描艺术,必定会在时代的大潮下推出一批不负这个时代的线描艺术精品。毫无疑问,黄全昌先生别开一派的“古韵疏体”线描技法和其不懈的探索,正是实践当今海派艺术继承与创新多元化探索的开拓者、传承者和跋涉者,在这个不懈探索的跋涉旅途上还将一路走去。

第四、在线条的组织上,通过疏与密两者的对比表现出形体的立体感。

    如《美髯公千里走单骑》中,关羽英雄之气尽现,人物突出于大半个画面,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环视身后,威严霸气尽显;右下角护送车队艺术表现集中于边缘,白较多,给人一种立体感。《关云长刮骨疗毒》中,左侧的留白和人物线条安排也衬托出画面的丰富层次和立体感,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其次,行笔过程中,作者会根据作品意境的表达做粗细变化,力求表现出形体的层次感。为了使所绘形象有立体感,用笔会略有提按。高古游丝描中的线条往往圆中有方的技法在他的绘画中时有显现。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关云长刮骨疗毒

   黄全昌的线条以筋骨取胜,七八十年代,他的线条尽管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但却展示他严谨的传统线描和造型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著名连环画《打杀家》《海瑞罢官》中,他的线条开始恣肆起来,山水画中石头的硬折纹理被他移植到人物的衣褶上来,线条果敢,如锥画沙,入纸三分,长线条一挥到底,短线条斩钉截铁,筋道得扯不断,如果没有坚实的功底,断不会有这么坚决,这种乱柴禾一样的线条充满了他的每一幅画作中,沧桑、拙直、高古、孤独、清峻,就像冬天落尽了叶子的高原乱树,有元代词曲家马致远《秋净沙》中的意味。

第五,黄全昌的艺术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创作中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常常能够起到强化语言表达的效果。同样的,应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从而实现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正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对绘画艺术要有高超的把握,经过提炼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全昌先生在作品中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艺术夸张的技法,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地将艺术夸张体现到作品中来,运用色彩和线条突出作品的思想和主题表达,使其特有的绘画夸张艺术手法,在绘画中体现的酣畅淋漓。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创作手法,能够起到渲染主题,突出作者思想效果。他的三国题材扇面作品《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堪比商喜关羽擒将图》的艺术效果。面里,关羽高大伟岸的形象在构图上占据中心位置,赤面凤眼,长髯飘拂,站立船头,横刀魁立,其神态威严,气宇轩昂,大将风度俨然,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写照。猛将周仓跃于水中,上体裸露,骠悍的躯体、健硕的肌肉尽显威猛,正挥拳痛打落水的庞德。而庞德困于水中,一无施展之力,战败狼狈之相与周仓的豪迈气概形成鲜明的对比。船尾魏国降兵败将跪拜折服,一旁蜀国兵将威严以待。画面人物神态互有呼应,大江之中浪花飞溅,渲染了水淹七军的作品主题,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图人物高大,气势雄壮,左边大块留白是全昌先生绘画的典型风格,右边战旗猎猎招展,烘托了作品主题。画面线条刚劲流畅,顿挫有力色彩红绿金,鲜艳夺目。极富夸张效果的便便大腹将关羽武勇过人、骄矜自负的性格特征表现无遗,影射了关羽最终败走麦城的宿命,使作品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国演义·水淹七军

   

    成都的段兴诚先生评价道:“黄全昌有运用夸张艺术形式的先天禀赋”。一犁春雨在《连环画大家黄全昌的线描艺术》一文写道:相对于别的画家来说,黄全昌先生的画作真可称得上是另类,自成一家。他的线条简洁明了,人物造型夸张,看惯了传统线描的人开始会有些不习惯。可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就会越看越有味道。 

全昌先生为人谦谦低调,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外师造化、内师心源,在绘画技法上使用线条大胆老辣,所绘人物常有夸张笔意,正是其不同于他人之处。犹如文学作品中的夸张,使作品的表达极具张力,达到了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其绘画风格豪放跌宕,墨彩渲染,笔力遒劲挺拔,上承传统,中得心源,所绘人物,尽显神韵,传神写照,无不精彩,大胆突破前人窼臼,自成一格,旋潜心于水墨丹青的探索,观其所画,无不意在笔先,画尽意存,尽显大家风范。

第六、黄全昌先生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生活的情趣

    很多作品多以写实为基础,如连环画《海瑞罢官》的创作中,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传统美术作品,更是多次到苏州和西塘去看古建筑、画速写,找创作灵感。参阅了历史保留的海瑞的画像,作品中较为写实地刻画了海瑞的原型,创作题材来源于历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再现作者意在笔先所构思的作品意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而富有韵味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全昌先生的艺术并不是对自然物象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然而绘画创作毕竟不同于戏剧,连续的故事情结,丰富的画面变化,艺术表现的可观性,人物造型的的线条表现和通过线条所表现出的作品神韵,这些综合的文化和绘画素养相当大的成份还在画外,最终要落实在作品的画面中,这就要求作者要“回归生活”、“创造生活”。评价一个传统线描画家的作品好不好,除了线描功夫好不好之外,关键看他有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有没有情趣。而情趣往往大多数表现在细节上。作品中各个朝代不同的楼宇房屋、家具陈设、书籍演变、酒壶的样式、灯盏、人物服饰、坐具、兵器、官服、民间服饰等的精确处理,都足以证明画家没有生活的体验、有没有生活的情趣,看黄全昌的画,这种情趣随处可见。贺友直、戴敦邦等大师级画家各种题材的作品中,这种细节的意趣就极其浓厚。

第七、黄全昌的绘画艺术,使用丰富多样的线描技法,将线条运用到及至,是对高古线描的丰富和发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乐坚先生这样评价:“黄全昌长于用线,做倒了谢赫‘六法论’中所说的骨法用笔。他那铮铮劲健的线条是用写字的方法‘写’出来的,产生了书法意义上的美感,清新之气扑鼻,而苦涩之味又钻心彻骨。他的画浸透着苦涩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的无限同情,是画家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胸怀的自然流露。”叶雄先生在《孤独的艺术行者》中这样评价:“黄全昌的画风格刚毅坚强,用线极为老到。刚直的线描,概括的造型,简练的绘画语言,舍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构图极为严谨,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由此可见他的独具匠心。”

    全昌先生的绘画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取材极为广泛,古典文学、历史题材绘画尤为丰富,他的作品连接展现,说成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史画,当是不过分的。这种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展现了作者艺术创造的多样性:有的画面,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其用笔方硬,行笔有力,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尽显秀劲古逸之气。在国画作品中的应用写意味,多直线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如《八戒背媳妇》的画面就用此法有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写实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作品中应用了最古老的工笔线描高古游丝描技法,游丝描类。它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如《水淹七军》、《三英战吕布》等作品应用了该法。

   “继承与发展古代画家们创造的十八描是国画线描的源泉,无论哪种线描都是为更精妙地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为根本的。当代画家们表现的物象与古代有所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当代的画家们为创造出具有时代美感与特征的绘画作品,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高古游丝描作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最先成熟的描法,是后来中国画家用线、用笔的源头。中国画用线讲究力度,这也与高古游丝描有很大的渊源。有人误解为高古游丝描只有细匀感,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高古游丝描这一中国传统经典线描束之高阁,与它慢慢地疏离了。全昌先生的线描技法“线条拙直、简洁有力、一丝不苟、孤傲沉稳。”将当代的笔韵融入高古线描,使中华古老的绘画艺术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全昌先生认为:“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连环画本身要求对线条的理解和运用很深刻,对线条的张力和美的诠释,线条的勾画速度有快有慢,有时候像狂草,这与画家创作时的心情密不可分。只要是中国艺术,不管是石刻、木刻,甚至今后不使用笔和墨来创作,线条也会一直保留下去。

   因为独特的追求,黄全昌的画不矫揉造作,不克意求工但却非常工整。他的画构图严谨而又变化多端,线条纵横交错而又决不散乱无章。从西画中吸收了许多构图技术,这种吸收是潜移默化,水乳交融。

第八、文脉传承上的“纳新法是黄全昌绘画艺术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发展和创新”是贯穿于黄全昌艺术始终的一条主线

    “黄宾虹先生曾把画面的风格分为两种,一种是甜味的,一种是苦味的。他说苦味的是笔墨高古,不专求形似,一般人看了不易懂。”,“有人说他(黄全昌)的画就是属于苦味的。浸透着苦涩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情。”(引自何玉麟先生《风格高古的线描高手——黄全昌》一文)这种“苦味的风格”,正是全昌先生不同于他人的地方。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教授罗世平先生则指出“在线描的文脉传承上‘开风气必纳新法’”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发展和创新”是贯穿于黄全昌艺术成长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早在七八十年代,他可算是创新一族,在当代来说,他的风格依然没有落伍,依然为许多画家所借鉴,当代画坛中许多所谓创新的作品,都没有脱离他的影子。当是时,徐燕荪、刘继卣、王叔晖等前辈大师的线描一统天下,海派画家能有这样的才气和胆气实在是一种创新,给画坛带来了线描的不同的声音,实在可喜可贺。”(引自一犁春雨《连环画大家黄全昌的线描艺术》一文)段兴诚先生则在《黄全昌——当代的陈老莲》一文中这样评价:“黄全昌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新’,而是继承了真正的传统。与纵向和横向相比,黄全昌就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如何中肯的评价一个富于特点创新的艺术,这是美术理论界一直孜孜以求的一个恒久课题。历史上南宋梁楷首开简笔画法运用于人物画之中,是对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重大贡献。由于其时重视用笔的文人画风的兴起,使得南宋时代的绘画在后来的朝代遭到了贬低,梁楷的简笔画也被元代文人批评为粗恶无骨法而在今天梁楷的艺术美术界大加推崇,得到美术史上应有的评价。艺术还是梁楷的艺术,评价却是不同的评价,这种现象不应在当代重演。任何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只要其具有积极的创造性,并为民族的文化注入了清新的元素,都是对民族文化繁荣创造的贡献。今天我们看待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应该站在美术史的高度来评判他的艺术创造对于开拓和丰富中华绘画内涵的价值,看它所形成独有新的风格流派对于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如何。更要以客观、中肯的态度来评价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其绘画风格,去浮存菁,不过溢、不毁抑,给予其应有的、恰当的美术史定位。不仅仅是对于某一位艺术家,更应是包括对当代所有的艺术大家以公正、准确的、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的艺术评价,这也是当代美术理论界应有的和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乃至历史责任。正如叶雄先生在《孤独的艺术行者》一文中所说:“我们应该尊敬艺术创造者,他带给我们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也许他创造的是一种不同于习以为常的大众艺术,但却是另一种追求高雅的‘小众’先锋艺术。黄全昌真是以他的天赋,从传统中领悟出一般人不可企及的艺术感受,化作自己的语言传达给我们,即便在众多不理解者的责备声中,至今他还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其精神可嘉!”。

中国画的产生和衍进,从战国、秦汉时代的帛画算起,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始终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发展,这是赋予其无尽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时至当代若要把握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及其用笔方法,仍然必须学习、研究古人的绘画精髓和所得。只有承古才能纳新,包括掌握高古线技法,才能把握人物画用线之法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全昌先生数十年来一直坚持学习传统,致力创新,辟出蹊径,终于别开一派风貌。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坚持走自己的艺术之路,立足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在继承中发展追求本民族传统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在探索中创新;用传统艺术形式去创作,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孜孜以求寻找艺术的本体语言寻找新的审美观念都是黄全昌先生多年来一直苦苦追求和探索的课题。

“古韵疏体”绘画是根据人物画创作的表现程式,按其线描的笔法特点而命名。它是经过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作为程式,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生搬硬套,应学习古人将描法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创新精神。人物画线描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古韵画法”正是突破了“十八描的局限,从实际出发表现不同的描绘对象、不同的着装,采取不同的线描形式,避免单调刻板的线条,创造出笔含深情、笔法洗练、风韵高古的人物画。它以造型简练、形象清晰、线条生动流畅、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艺术特点,为中国当代水墨画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一缕清风,如春风拂面,沁人心扉。

黄全昌开创的具有高古意韵的减笔线描人物画作品,以简练的线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气韵生动,别开一面。是将其独具特色的线描艺术同时应用于传统白描和当代水墨画绘画领域并获得极大成功者,从而把当代绘画线条应用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点,开一绘画艺术之风,开创了当代中国绘画史上的新天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现时代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情趣丰富多元的发展潮流全昌先生呕心沥血艺术探索丰富了中国连环画和传统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其绘画艺术出古创新、别开生面、笔意高古、画尽意存、传神写照、自成一派,我们姑且称其为“古韵疏体画派——这正是黄全昌的艺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绘画风格和形式内容丰富发展的重要贡献,正是黄全昌的艺术在今天应该赫然存在的理由

注释:

①② 引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打渔杀家》专家点评。

③⑤⑥⑦⑧⑩引自一犁春雨《连环画大家黄全昌的线描艺术》一文。

④⑨引自何玉麟先生《风格高古的线描高手——黄全昌》一文。

在此向原作者致以感谢!

                                       

                               

                               (癸巳年正月初十日 初稿于连云港 正文14000字)

free spyware for android phones turbofish.com spyware for android phones free
prevent hiv aid organizations aids foundation
the history of aids jasonfollas.com aids in africa

时间:2013/12/29 15:46:31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