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

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书法和状元


  清朝的皇帝大多喜欢书法,尤其是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更是痴爱书法。因此,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所选出的状元大多是那些书法字体出众,并且书法字体的风格深得皇帝喜爱的考生。

  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字体,所以他在选状元的时候,首先要看哪个考生的书法字体最接近欧阳询的风格。

  欧阳询是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和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隋朝时,欧阳询官至太常博士,唐朝时,欧阳询被封为太子率更令,因此,也有人称欧阳询为“欧阳率更”。欧阳询还与他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书法上的“初唐四大家”。因为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也擅长书法,所以,欧阳询又被称为“大欧”。欧阳询的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无所匹,被后人誉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在平正中弥漫着险绝之气,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正是因为顺治皇帝痴爱欧阳询的书法字体,所以,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的状元邹忠倚和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状元孙承恩都是用欧阳询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被顺治皇帝一眼看中,选为了状元。

  康熙皇帝喜“二王”的书法字体,“二王”指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在东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以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他的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的书法传世名作是《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因为康熙皇帝痴爱“二王”的书法字体,所以,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状元归允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状元蔡升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状元汪绎的字体学的都是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参加考试的时候,这三个人都是模仿王羲之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结果被康熙皇帝一眼看中,成了状元。

  当然,也不是所有擅长皇帝喜爱的书法字体的考生都能被选为状元的,比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科举考试中,虽然工于“二王”书法字体的考生首推浙江海宁的查升,但是,因为其族叔查嗣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而且查嗣韩由于兼习《五经》而被录取为了这次考试的第一甲的榜眼,也就是第二名,于是,身为查嗣韩的侄子的查升只能被录取为二甲进士,和状元失之交臂。康熙六年(1667年)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工于“二王”书法者,首推河北枣强的宋师祁,可是,由于别有原因,宋师祁却没有被录取为这次考试的状元。      


i dreamed my husband cheated on me why most women cheat married men dating
google spy apps top spy apps android top spy apps for android
abortion clinics in indianapolis back alley abortion stories abortion personal stories
my wife cheated now what click women who cheat with married men
spy camera for android read spy sms software

时间:2013/12/26 9:55:48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