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我觉得当代艺术的生态系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它有越来越多的相互性:第一个,从一些运行的特征来看,过去我们说院校的就是按照原来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来施教。现在显然不行,教师还是这些教师,但是学生起了变化。过去教师是主体,现在学生也是主体,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或者说两个方面互为主体。因为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现实社会,尤其是网络系统里面。他获得的知识很多不是从老师那里了解的,他可以上网了解世界上各大博物馆的信息。
中央美院大概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理位置,因为中央美院在望京,在大山子,周边有798。他获得知识的渠道、方式首先起了变化。反过来看商业,今年中国的艺术画廊、拍卖会非常的活跃。它的资源从哪里来?他要从院校从来,过去他可能只是从知名教授和画家获得资源。现在他有很强力的运行手段,可以迅速的把年轻的艺术家拉到艺术商业活动中来,使他很快的被社会认知。过去的美术馆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比较单一的,现在显然是一个非常多元、多样的创作生态。我们当然要给予不同的关注,都要把最好的找出来。现在你很难衡量一个博物馆只做传统型,也很难衡量它只做当代型、前卫型。在我的印象中,只要能够提示这个时代的重要文化命题,或者是唤起公众新的文化认知,都是很好的艺术。就以今年美术馆的展览为例,我们做敦煌艺术,这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好的。
我们经常做一些20世纪的老人,根据他们在这20世纪百年的不平凡的历程中,他们的创作出来的作品。特别是新兴版画的文化功能非常高。这就是中国的现代艺术。同样,对于当代、各个类型,我们都是与最好的艺术家合作。包括今年即将举办的新媒体展览。我们今天处在不能用简单的两分法,非此即彼的方式来看待今天的艺术教育、运行、创作、传播、交流。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这个开放不是无边,而是不断的从自身的变革过程中,来开始做一些更重要的建设性的工作。这个建设性的工作,就要有一个认知的方式、一个方法论。这个方法论里面就是要避免简单的二分法,避免简单的把界限看成是固定的僵硬的。这是真正正视到中国艺术的现实,只要正视到这个现实,我们每个人在其中做好不同角度的工作。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所谓的国际交流,首先是中国的艺术不像过去80、90年代,哪个艺术家有一种超前卫的姿态,超过西方能够承受的所谓的艺术动作,就能够获得效果,我想可能不是那样的,而是从各种文化关系里面,来找到自己的文化命题,来提出问题。这样的话,才能够证明他在这个格局里面产生自己的作用。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一定要在一个时段扎下心来做一个非常深入的,非常往内心去的大力气方面使劲的精神,艺术家需要这个。作为一个工作,肯定要有被历史观察的文化。徐冰先生当时所做的,正是做了一个打破界限的工作。从版画出发,但是不是传统画,他抓住了版画复苏性的特点,把它转换成大型的空间艺术。把版画原来传统的静态绘画的概念,变成了更加广泛的可以进行文化解读的多样性的、多元性、多意性的文本。从原来所谓绘画的小文本,变成了大文本。现在想起来,这些工作其实都是在打破原有的关于界限的概念。当然这只是艺术创作。我们来看当今的艺术形态、艺术传播、艺术生产与艺术流通,乃至于艺术消费。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