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

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西安美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西安美院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评审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小时候我读到过马克思的一句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60页)这和我心里的认同一拍即合。从小我就认同人的全面发展,我相信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社会,也是为了人健康、全面的发展。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把自己建设得更好,也就是说要使人类和每一个个体变得更健康,更完美,这才是人活着的真正目的。正是在这个基本理念之下,我想在未来社会当中不再有单纯的画家,而绘画只是人类活动之一,所以只有把艺术作为自己活动之一的人。

  现在大家看到这句话,可能会想:哎呀!你这不是和杜尚想的差不多嘛!其实不是。杜尚的一生的确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活动之一,而且时刻避免以艺术家自居,他曾经表白说:“我对艺术本身真是没有什么兴趣,它只不过就是一件事儿,它不是我的整个生活,远远不是。”有人曾经感叹:“杜尚最好的作品是他的生活。”然而,可惜的是杜尚对待艺术的态度,作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挑战,虽趋向于走出自身、表现自身、传播自身,却并没有超越自身,最终停留于自身。所以他对整体的人的生活、人的存在的思考不多,遑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宏大设想,他的选择主要是出于个人的发展,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涉。

  其实这个论题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讨论,而且同我们每个人都直接有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我们现在画家也好,音乐家也好,都是特定历史阶段专业分工的结果,是由于社会产品不够丰富、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不够健全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将获得改善。在我的理想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人的全面发展。若作形象的比喻,有点儿像是孔夫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每个人都努力在对人类整体作出自己贡献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生活建设得更充实健康,使自己更加完美。这才是人生在世的最高理想,而不是说我占有多大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力。

  当初建立这个基本人生理想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那也正是我在探索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最初阶段。我还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整个社会的必然趋势,看成是我要在自己的一生中具体实践的人生理想。所以从小时候起,在艺术和做人之间,我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先入为主的这么一个观念。其实,对做人与为艺关系的认识,在我还另有一个从中国文化里流淌出来的源头。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写物,而在于表现画家的精神人格,所以论画讲究的是“品”、是“格”。父亲的艺术思想,也本于中国文化的这一精神传统。他一向认为,与作画相比,做人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事。他赞同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艺术只不过是“据德、依仁”之余事,始终坚持“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父亲常说:“我是个读老书的人。”读点旧书是读书人的常事,但父亲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他读过之后就实实在在地去做,而且做得那么认真,做了一辈子。父亲忠直坦诚、豁达仁厚,道德感极强,律己甚严。对于人情世故、做人的“诀窍”,他既不想听也不想看,别人劝他,他总是淡然一笑。他远离利欲,蔑视虚荣,沉浸在自己高远的精神世界里,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人。

  20世纪50年代,他将一幢私宅连同一个大院子赠送给国家,自己搬进了宿舍楼。1960年秋的一天,苏联画家斯托列托夫受全苏艺术家代表大会委托,专程来杭州,授予父亲“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证书,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那天正好下雨,父亲就穿着平时的那套旧中山装,足上一双元宝套鞋,撑着油纸伞,出席在杭州饭店隆重举行的仪式。斯托列托夫感叹道:“见到了潘院士,他是如此诚挚善良的人,我们需要善良的艺术,由善良的人来创造!”赞扬父亲“用处女般纯洁的良心保卫和平”。父亲的画室,除了书橱书柜和一张大画桌以外,也就是几把藤椅,桌上摆的就是几块他从雁荡山、黄山带回来的石头,墙上挂的是两幅他自己的作品,和他老师弘一法师的书联“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我在儿时经常听父亲谈起在人格风范上让他敬佩的人,除了家乡的一代名儒方孝孺之外,一位是经亨颐,另一位就是李叔同。父亲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经亨颐是这所浙江文科最高学府的校长,人称“强项公”,有“人格教育”的著名主张。他曾说人生好比一碗清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便使这碗清水发挥各种作用;而职业教育,乃是有了味的水;无论什么味的水,都是有了局限性了。浙江第一师范在“五四”期间与北京大学遥相呼应,成为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中心。父亲曾经跟我说,他在第一师范的时候,跟他特别要好的一个同班同学就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杭州学潮的领袖宣中华,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父亲当时也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他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脸曾经被刺刀划破……从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的意义来讲,父亲其实是个素质全面的人,他是一个可以做学问的人,也是一个可以领兵打仗的人。他只不过就是学了画画,所以在我看来,画画对于他来说也是偶然的。

  李叔同在第一师范主教音乐和绘画,除成立洋画研究会外,他还组织成立了中国院校第一个以研究印学为宗旨的金石团体“乐石社”,出版印集,举行春季大会,师生在一起交流、切磋印艺。李叔同倡导“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学生敬重的楷模。因此他的出家,是我父亲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事。关于李叔同的出家,我仔细想过,李叔同才情过人,心智坚毅,他对人生确是悟得通透。他在做人与为艺的关系上做的很彻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个人生命的精神完善,生命的艺术“要透过佛法去实践,去完成”。李叔同的行为的价值在于唤起他人的醒悟。历来的宗教家都以自己的苦行和牺牲为世人示范,来验证人类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但在现代和未来社会,宗教越来越难以为继,连在寺院中也都难以找到一块净土。“上帝死了”,意味着人的解放,也预示了人在自我超越的途程上的无助。现代化历程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境遇,也改变着终极关怀的设问。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完全离不开身处的现代语境。自我超越和精神的自我完成,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或者为了完善自我,而是需要在宏观的、宗教性的信仰问题上进行思考,在剧变中的社会和人的个体生存之间,找到具有普遍性的新的连接点。

  我觉得父亲不仅在书画上获益于经亨颐和李叔同,他从两位业师的学问人品上获益更多。后来我整理父亲的画论,开篇第一部分就是“艺术与人生”。父亲有个观点:

  “人生须有艺术。然有人生而后有艺术,故最艺术之艺术,亦为人生。”

  每读至此,我都深有会心。父亲一生,视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的重要一端。这是我父亲给予我的先入为主的家教,这种初期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李叔同也是把做人看成是比为艺重要得多的一个典型。举凡绘画、书法、金石、音律、诗词歌赋、戏剧表演种种,他一学就会,什么都会做,而且都做得挺好,他也没把这些做得挺好当作是什么大本事。他根本就没把这看成是什么大的才能,他就觉得这是应该的。但是他觉得做人更本质。这种思想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从小到现在,我从来没有把自己从事哪一种职业当成是根本的问题。和父亲一样,我也从始至今认为做人比做艺术更难,做人比做艺术更重要、更为根本。
(新闻来源:《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集》)

google spy apps open top spy apps for android
android apps free click how to spy on a android phone
treatment of hiv/aids jasonfollas.com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aids
my wife cheated now what click women who cheat with married men
symptoms of an std in women go treatment for gonorrhea
spyware on android phones turbofish.com cell phone spy software

时间:2013/12/7 14:57:40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