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健

1966年2月生,湖南新化人,先后毕业于怀化师专美术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刘永健水彩画作品选》、《水彩画创作教

艺术必须注重形式之美

   我在《亚里士多德帮我们选画》一文中提到了形式美学的问题,有画家和读者与我探讨这一理论。因为在中国过去的美术教育中很少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美术教育还是关注这一理论的,只是从五十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了禁区,被作为形式主义遭到批判封杀。最近这些年来,虽然已经没有人再会举起形式主义的棒子,但在美术教育中,实际也很少有人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如此,离开了对形式美的探索研究,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中国绘画艺术的低水平。为什么“当代艺术”唯有在中国闹腾得热火朝天,绘画美学研究不深入,教育不普及是重要原因,中国“当代艺术”整体上的无知无畏现象的确与此有关。

   形式之美魅力无穷

   最早认识到艺术的形式美的是古希腊人。柏拉图在关于形式美的理论中提出: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换言之,艺术的美实际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这些理论构成了古希腊经典美学的基础。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形式美的认识已上升到了一个科学和理论的层面。关于黄金分割理论、关于将画面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谐地运用关联色彩的理论以及关于几何图形在造型结构中的运用理论,已被绘画艺术广泛采用。艺术家们已经认识到:形式实际就是艺术赖以表现的载体,离开了形式,艺术也就不成为艺术,我们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艺术极品,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不妨先看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兰亭序》,全文仅324字,简单易懂,用不着译成白话。但说实话,依我的看法,就文而言,在魏晋唐宋文中,老王的这篇作文虽属上品,但也就在中上上下之间,难入传世之列。真正让《兰序亭》传世的只是老王那一手惊绝古今的好字,否则,这样的作文永和十年就会被人忘了,你看看后世临帖的有几人关心序文,更多的是关心老王那字是怎么写的。在这里,形式的艺术已经使人忽略了内容,它告诉你:在书法艺术中,笔划、结构、布局这些形式正是书法本质的体现,这与写什么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它展示的是形式的纯美。

   同样,我们熟悉喜爱的相声艺术也是一种非常注重形式的艺术,它的说、学、逗、唱就是表现相声这门艺术的形式。你说那传统相声的绕口令,报菜名儿究竟有何伟大意义或现实意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道理上说得通吗?逻辑上可能吗?对人民群众有什么教育意义吗?“崔粗腿,崔腿粗,两人山南比腿粗。不知是崔粗腿的腿比崔腿粗的腿粗,还是崔腿粗的腿比崔粗腿的腿粗”。你说这两个姓崔的是不是吃饱了撑着了?但是老百姓就是爱听了,就是开心了,就是喜欢了!你要是说“吃葡萄吐葡萄皮,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在道理上当然是对的,逻辑上也完全没问题,但这就不是绕口令,就不成其为相声艺术。“文革”的时候“造反派”就是这么批斗侯宝林的。你要是说“崔粗腿,崔腿粗,两人山前比腿粗,他们被村长发现了,批评教育做检查了,”这么说道理也对,但那叫扯蛋!

   所以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它的表现形式。绘画是一种艺术,所以绘画也离不开它的表现形式。就绘画艺术而言,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形式实际只是结构和造型艺术以及色彩艺术。就艺术家而言,创作的过程实际只是对艺术形式的认识和运用过程。

   本文特地选配了三幅画来加以说明:一幅是塞尚的,一幅毕加索的,还有一幅是周碧初的。塞尚的这幅静物画粗看实在很平常,再看仿佛觉得问题很多,因为这些水果、果盘、桌布、瓷罐等物件显然不是处在一个合理的平面上的,然而这却是伟大的作品。这件作品可以说没有思想,没有主题,它几乎完全是一种造型艺术的形式主义作品,但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造型艺术的根基,从而为后人打开了现代绘画之门。它是亚里士多德审美中相对空间关系理论的实践。塞尚并不在意像古典主义那样完美地再现物件的空间关系,他是在创造一种艺术表现中的新的空间关系,他十分出色地将立体,边沿,物体放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出来了,几乎用一个平面解决了桌上的全部。这是对古典主义造型艺术的革命和创新,而这种创新完全是通过一种纯形式的方式实现的。正是因为这些,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读懂了塞尚,你就不难理解毕加索。毕加索正是从塞尚的这些作品中体验了形式艺术的科学和伟大,他的立体主义要表现的无非也是如何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去展现三维乃至多维(时间)的艺术关系。这幅《镜前的少女》是他的立体主义作品中较容易理解的一幅,他非常出色地实现了他的艺术主张。他的立体主义和塞尚后期的作品有着几乎无法分割的关系,他们向世人展示的正是绘画艺术中形式美的无穷魅力!毕加索之所以一直感叹儿童画的美感,除了那些率性纯真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儿童画中展现出来的那种空间结构和色彩关系,才真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在“观者心理上的直观感应”。那是一种未经任何修饰的对形式美的捕捉!

   周碧初的这幅静物作品则是经典的文艺复兴几何图型结构,整个物体构成一个倒置的略倾斜的三角形,这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有了生命。这与我们大多数画家习惯的那种不动脑子地从下往上堆的静物造型相比,高下优劣立判。这是一种古典的结构美。如此简单的几个苹果,展现了周碧初先生对绘画艺术形式美的深刻理解。

   缺乏美感的不是艺术品

   再去读一读陈逸飞的那些作品吧,他的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在中国绝对是里程碑似的作品。其他人与他相比,的确还有差距。因为他们都没有将古典主义绘画的那种形式美表现到极致,唯有陈逸飞做到了。所以很多人评价他是唯美的,他的确是唯美的,因为唯美正是古典主义绘画最重要的形式。陈逸飞是真正明白艺术中形式美与艺术表现力关系的艺术家,而大多数中国艺术家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许多西方艺术评论家始终搞不懂一个问题,他们眼里的中国艺术家大多都是很有天才而且十分肯下苦功的,但他们在造型和色彩关系的处理上却始终很随意,给人一种画到哪儿算哪儿的感觉。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中国,至少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美术教育是不承认艺术的形式美学的,然而这却不能成为我们今天仍可以用的借口。

   在我看来,中国大多数画家们的创作,很像农民盖房子,只求大而实用。虽然也是独门独院,二、三层楼,的确也是别墅,但那实际上只是农民房。因为这些画家大多只想着我要画个什么(盖个房),而很少去想该如何借助艺术的形式去充分表现我要画的那个(把房盖漂亮)。譬如像陈逸飞那样去追求古典主义的唯美,像塞尚、毕加索那样去追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审美空间。如同作古体五言诗,七言诗,如果不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只是五字一句,七字一句地凑通顺了,那就连座山雕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都不如了。中国的艺术家们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可真成了“吃葡萄吐葡萄皮”了!

venereal diseases male std symptoms what does chlamydia do
free spyware apps for cell phones open spy on cell phones
reasons wives cheat on their husbands why women cheat on their husbands women that cheat

时间:2013/10/11 11:44:49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