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新

1973年出生广东湛江,中国重彩油画的奠基人。现为周昌新艺术基金常务理事长,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彩油画课题组负责人,《重彩油画》杂志主编。1990年考入湛江艺校美术专业,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师从清华美院杜大恺教授专攻现代重彩画,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班继续深造,毕业后致力于创作、

回转曲折,恍如隔世——游甘熙故居

南京的天气其实很怪的,前些天还连连下雨淹的处处“水游城”,今天却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梅雨季节里难得的太阳若再不享受一下,怕是连我也都要发霉了。

 

路过学校的时候看到了甘熙故居戏院的广告牌,想起曾经在家里翻看南京的旅游地图,挑选之际总会被简介中的甘熙故居所吸引。之前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偶然发现其实它竟离学校仅几步之遥。虽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却迟迟未能造访。

 

它身处一片残余的老城建筑中,而这些老建筑群们被繁华的都市景象所包围。虽说熙南里作为甘熙故居的“门面”,古气也算是做足了,可终究各种商店餐饮还是让它向外宣誓着它的现代性。

 

从熙南里边上一条破旧的小巷中缓缓步入,不到三分钟“甘熙故居”那不大的几个鎏金字便映入眼帘。没有什么门头,就是一般人家的大门。即便在中午,檀木色还是衬得大厅非常的暗。这里很冷清,整个大院很静,售票的阿姨轻轻一句话都会回荡好久。钱包里大概还有二十块,阿姨却无情地通知我门票要二十。在我之后还有几位老人家也跨过门槛,听说人老了是会喜欢看过去的东西的。南京的惠老政策还是很好的,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票,他们便拐过门前屏风进了内堂。向阿姨征询了是否有学生票,无奈却没有带学生证。还好月票副证上的照片还像是我,阿姨人好,也就给了我十块的学生票。检票的大叔很热情,连连冲我点头,我也穿过屏风,进入了大院。

 

甘家大院是南京传统的“九十九间半”,第一进是传统的门厅,挂画摆设红木桌椅,会客待宾之地,高挂牌匾名为“友恭堂”。第一进的楼上是主人房,我怀着好奇之心探身进入楼梯间,却无奈见到“展厅暂未开放”,不免有些扫兴。从进堂里向后看,层层叠叠好多门,第二进是轿厅,大红花轿在展厅里置放着,应该有些岁月了,轿帘都落满了灰。遥想曾经的时光,谁曾坐在这里进出,红喜字为谁而张贴?新娘子一定倾国倾城,新郎官看到花轿时准眉开眼笑。“吱呀——”一声,楼上的窗户开了,我循声上楼,有几位女士在参观,推开窗户似乎在找寻过去的感觉。楼上不大,是洞房之地。喜帐挂在床头,曾经的热闹依稀可见。

再穿过一个厅堂,天井里的树盘枝而上,遮住了二楼的窗户。安静的甘家大院在这里显得有些喧闹,侧厅的窗前出现一个身着旗袍的卷发女人的身影,原来我巧遇拍民国影视剧的人了。女主的气质挺好,只是举手投足间多了些稚气,而那着长衫的“科长”,真是太有科长气,营养太好了。离开拍摄点,我迈步去了楼上。再踏楼梯阶,还是那么困难。楼梯很高但是很窄,二楼是小姐的深闺,漫步其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待字闺中”的心境。

 

中轴到了尽头,最后那一排房子就是厨房。这么大的厨房,看来中华美食如此多姿是深有缘故的。在厨房这里踌躇了一会儿,我决定向右穿过小门,原来厨房后面是一片后花园。虽然一派新绿很是令人赏心悦目,但我还是决定将侧院逛完。

 

侧院里有两个板块,一个是“老城南生活展”,另一板块是“童年记忆”。老城南,对于我们这些90后已经是很遥远的名词了。不过,不知为何,我是一个很喜欢过去慢生活的人。老家的老房子也是平房瓦檐的,我很乐在其中。北京和上海在现代化方面还是挺相像的,可我就是由衷地喜欢北京。喜欢北京的慢节奏,喜欢在北京充满古气的弄堂里穿行,喜欢北京四合院里叮叮当当的酸奶瓶的声音,喜欢那种青石板老砖墙的气息。

 

主院和侧院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弄巷,我不知道它本该叫什么名字,却对它格外欢喜。青砖地,白高墙,仿佛一条接连古今的时光通道。“科长”他们在拍这里的场景。让我顿时产生一种穿越的感觉,看着缓缓向我走来的长衫男子,一时愣神竟没有察觉自己或许已经打扰到他们的拍摄了。

 

甘家大院也是民间艺术博物馆,“童年记忆”里全都是老南京传统民间艺人的工作室。剪纸、皮影、竹刻……我被一个名叫“南京绒花”的工作室吸引了,艺人是一名残疾的长者,我站在门前张望,他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我,我轻轻询问是否可以进去看看,他很热情的同意了。这里应该少有人来吧。工作台上有许多的半成品,全是手工制成的,工作台的旁边挂了各种颜色的蚕丝,那是绒花制作的原料。我很仔细地看了悬挂的介绍,南京绒花是非遗项目,作为南京人我竟从来不知,不免有些惭愧。展示橱窗里有一顶凤冠,哦!原来凤冠上的那些美丽的饰物都是绒花啊。无法购置一份回家有些遗憾,长者却不在意。道了一句谢谢,他笑着回礼。我在心里祝福他的绒花能被更多人所了解。

 

大院的每一个转角都不知道通向哪里。远远的,我听到了梵音,循声而去,在大院的角落里是一个佛堂。我伫立在门前,堂前的香火炉里还有几缕青烟,管理佛堂的阿姨看到了我招呼我进去看看,她的虔诚让我不忍拒绝,也不敢冒犯,便进入佛堂的院里和她聊了聊。阿姨很热情也很亲切,告诉我佛堂原来在大院的东南角,06年才搬到这里的。甘家人是信佛的啊。我迈进佛堂大殿,正殿供着一尊大的观音像,两侧的侧殿供的是一尊小观音和一尊释迦牟尼佛卧像。阿姨询问我要不要请一炷香,我想了想还是作罢了,前些日子去了茅山业已请了几炷香,做人还是不要太贪心的好。阿姨一直笑着为我介绍着,不情愿她也不强求,或许这就是佛家之道的力量吧。

 

告别了佛堂,辗转走回了后花园。长廊里有一些坐着聊天的老人,我从他们身边经过,突然会羡慕。如若我老去,会不会有人和我一起出来,坐在这诗情画意的景致里,回忆着过去的故事,谈论着老友的近况,话着家常、聊着老伴儿?池里养了许多莲花,鲤鱼在水中自由来去,老奶奶们用随身携带的面包喂着鱼。花园的角落里还有一幢民国的角楼,我没有前去,而是从池上的假山石上走过,向着另一边一幢较新的古楼走去。不知它原是用于什么的,但建在花园的山水中倒是别有一番风味。我转到它的另一侧,穿过竹丛,楼前立着一块石碑,果不其然,这幢楼是复建的。

 
穿过石门,转过屏风,又回到了友恭堂,与刚刚不同的是此时的堂中坐着一位身着旗袍的美女模特,在不间歇的“咔咔”声下俯首弄姿。我大抵是不喜欢画着这么重的妆的“古装美女”吧,便无视他们,掀开了侧边的门帘。门里是一家茶社,是在原有茶社上经营的现代商业,不过总算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气息。服务员都身着旗袍,因为故居冷清没有生意,便都围坐在一起。见我进来也没有什么招呼,任由我观赏了。我并没有太在意茶社的动态,相反,社中的戏台引起我的注意。虽然已装上了现代的立体声音响,但戏台的“出将”“入相”还是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些连声叫好的时代。

 

一个人细细遍走甘熙故居,回到售票大厅,检票大叔依然热情洋溢。请大叔帮我在院中留影,不想因为灯光的原因,他竟拍出了老照片的感觉,我谢过,拿着相机走出大院。回首而望,甘熙故居的门厅很是冷清,突然心中有一种惆怅的感觉,不觉念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甘熙宅第,那些回转曲折,恍如隔世。

how aids is transmitted click aids history
wife cheaters why women cheat on men married men cheat
android apps free click how to spy on a android phone
reasons wives cheat on their husbands women who cheat with married men women that cheat
my wife cheated now what my boyfriend cheated on me with my mom women who cheat with married men
the weeks of pregnancy link second trimester abortion clinics

时间:2013/8/29 10:41:38 热度 (0) 评论 (0)分享
推荐
暂无评论!

发私信给不说话的朋友

你还可以输入100

0217123045640541